台灣 Podcast 市場在今年三月迎來爆炸性成長,各類主題的節目紛紛上架,雖然內容百花齊放,但台灣市場目前還處於早期市場,大家都在摸索與尋找變現之道,本篇文章試著比較美國、中國、台灣三地的市場狀況與聽眾使用習慣,觀察其中的異同之處,或許能激發出一些經營上的靈感。
美國:通勤好夥伴
美國聽眾大多數在通勤時間聽Podcast,因通勤時間長,所以收聽時間約1~2小時不等,且美國並不像台灣盛行網路吃到飽,通常會預先把想聽的節目下載好,在廣告部分以在節目中置入一段商品介紹為主。
中國:知識有價
在中國,「音頻」對大眾來說也是成熟的產業,但卻有另一套玩法,經歷前幾年的知識經濟大熱潮,中國的聽眾已經非常習慣內容付費的模式,幾大音頻平台也持續把持大部分流量,繼續攻佔用戶的碎片時間,而在台灣有類似模式的是 PressPlay ,不過在PressPlay上的音頻還是較輔助性的角色,主要帶入流量和營收的仍然是各領域 KOL 所開設的訂閱專案。
台灣:急速成長,百花齊放
雖然在10年前 Podcast 一詞剛出現時,有過討論的熱潮,但一直到今年3月前Podcast 都還是極小眾,根據八寶在2月做的用戶訪談中,大部分持續使用 Podcast 的聽眾,有很明顯的共通特質,是會主動搜集過濾資訊、持續用各種方法精進自己專業等等,一直到三月過後各種不同類型的節目紛紛出現,有點像2010年大家都在開設粉絲團的盛況,相較於美國市場有大量精良製作的製作公司出品的節目,台灣聽眾較偏好有料的內容,觀察常駐排行榜第一名的百靈果和急速竄紅的股癌,可得出台灣聽眾喜愛有觀點的內容,而目前能接到廣告合作的也是這些排行榜名列前茅的節目。
0 意見:
張貼留言